服务热线:400-6787-160
音响网(Audio160.com) > 行业资讯 > 音响信息(音频制作) > 获奖者|高岩:音频产品的“魅力”从何而来
获奖者|高岩:音频产品的“魅力”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17-4-1 11:42:12 编辑:臧成 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调整文字大小:【
[导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底推出的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将我国传统文化用广播的话语方式记录和呈现,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定位、制作水准、全产业链传播等方面的突破引发广泛关注,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系列一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底推出的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将我国传统文化用广播的话语方式记录和呈现,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定位、制作水准、全产业链传播等方面的突破引发广泛关注,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系列一等奖。今天,主创人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高岩为大家介绍这部大制作和对音频产品生产的思考。

    说起广播,就不得不说一说现在广播所面临的传播生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借助车载移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终端,传播通路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数据显示,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广播的接触率一直比较平稳。 

    广播市场的竞争正在从传统广播频率间的竞争,演化为广播频率和移动终端的同步竞争,且受众由传统广播向客户端的转移趋势明显。这一过程中,音频节目的产品化特征在强化,对节目类型丰富性和节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音频产品的生产必然随着平台的转移、收听方式的改变而面临变革。目前,这种变革刚刚开始。

    声音魅力确保作品的高品质

    广播产品或者音频产品最核心的要素是“声音”,进入移动平台的“点播”时代后,受众对时效的要求弱化了,对品质的要求提高了。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切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流变问题,同时一个“致”字又包含着对文化的敬意和情感,选题本身就渗透着对格局和品质的要求,给音频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涉及方言、工匠、地名等等,内容广泛,创作团队在确定主题时,不仅考虑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间的“逻辑性”,更把“声音”作为核心要件,以最具有声音特质的“方言”为第一季主打,其它季也尽量选择有声音特质的主题,如瓦猫、打铁、斫琴……

    作品构建出四个声音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采访对象的讲述

    这一系列作品虽然每集只有6到10分钟,记者的采访素材却通常有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呈现在作品中的尽量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最有感染力的表述。

    以《上海的腔调》一集为例,作品中采用了普通上海市民、工厂里的“推普员”、著名滑稽戏演员、沪剧演员、上海方言小说《繁花》的作者、上海音乐脱口秀主创等一系列人物的精彩录音,借助他们活灵活现、发自肺腑的表述,呈现了上海方言消逝的状况及引发的思考;

    第二个层次是典型音响的呈现

    陕西方言朗诵的唐诗、“小锤点、大锤敲”的打铁声、油纸伞撑开的砰砰声……作品中那些如点睛之笔的音响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又能引发共鸣和遐想;

    第三个层次是辅助音响的烘托

    《手暖良材木,心斫千古琴》中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演奏的现场声、《时光缝出的优雅》中《末代皇帝》的电音音乐、《等你回襄阳》中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录音剪辑,虽然都是作为背景音响出现的,却为作品的展开营造了特殊的意境;

    第四个层次是旁白的提升

    这组报道从众多播音员中选择了最擅长播纪录片的播音员,旁白舒缓、深情,成为统领素材的一种再创作,使作品的文化气质和美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四个音响层次的有机组合使这组作品成为非常考究的声音作品。

    音响思维构建作品的节奏感

    与写文章不同,音频作品的创作需要一种音响思维,作品的“起承转合”主要通过音响来架构。同时,音频作品具有明显的音乐性,所以它的节奏感也更鲜明,节奏变化也更快。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在处理好作品内在的逻辑性和表现形式上的节奏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力图让听众听起来既顺理成章、层层深入,又跌宕起伏,行云流水。

    任何作品的“起势”都非常重要。《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也非常重视开头的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基本上是用音响做文章。

    比如“方言季”每一集都是用方言童谣开头,“油纸伞”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开头,“古琴制作”用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演奏开头……一下子就能把听众带入到某种情景、情感、意境中。

    相对文章,音频作品对承接、转折的要求更高。对于以“音响”为主体要素的音频作品,娴熟利用音响,虚实结合实现承接、转折是体现音频作品创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工匠季”中,创作团队策划了带老手艺人进入现代化工厂体验的环节,每一篇进入这部分时,都是通过背景音响转换实现的。无需过多语言描述,听众一下子就能体会到从阴暗的瓦猫作坊到喧闹的旅游街区、从冷清的铁匠铺到现代化的铁器车间的转变。

    《谁还在唱二人台》在表现了歌王辛礼生晚会现场的落寞之后,突然切入黄河流水声、摇橹声、辛礼生清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羊倌放羊声……一下子就实现了时空的转换,转入二人台在山西河曲的诞生和兴盛。

    这样的“承”“转”在“文化印记”的每一篇作品中都随处可见,且手段翻新。创作团队不仅在文本写作时注意结构和节奏的创意,在录音合成后还反复审听,用听觉印证构思,边听边改,不断优化。

    故事化表达传递深邃思想

    音频作品最适合用故事化表达,讲道理也是“以事带理”更能入耳入心。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主题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创作者并没有像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样,请出专家直接讨论我们的文化印记为什么消逝、如何保护,而是在采访大量专家的前提下,把“意义”藏在“实录式讲述”“故事化表达”里,处处渗透,却不跳出来直接宣讲。

    《上海的腔调》结尾用上海话说“雪雪白”“么赤黑”“碧碧绿”“蜡蜡黄”,《老去的铁匠》结尾铁匠铺关门落锁、《长念琅琊》结尾的一曲《赋琅琊》……以音响为核心的含蓄、内敛的风格,产生了触碰内心的意境。不是悲歌挽歌,没有大声疾呼,却也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呼唤,不仅有“意义”,也更有了“格”。

    这种开放式的、不着痕迹、不把话说尽的思想传递,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每天都有很多听众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留言,有共鸣、有思考、有建议,内容丰富、生动而有品质。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播出后,不少广播业内同行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感叹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国家电台创作,也只能是国家电台创作。2016年春节期间,多家地方电台联系重播这组作品。一些音频客户端也开辟了专区进行推介。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对独家原创的专业音频作品的价值认可。

更多相关: 音频产品“魅力”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 2019视听行业万里行之走进企业武汉
  • 2019视听行业万里行之武汉
  • 北京InfoComm China 2019展会
  • 独家策划:北京IFC2019不落幕展精彩抢先看
  • dBTechnologies品牌故事:核心竞争力来自原创和性能
  • 精益求精,缔造完美品质—George Krampera,一生追求完美声音
  • Crest Audio(高峰)-站在创新的高度 俯瞰市场之所需
  • KV2 Audio:音频行业的先行者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音响资讯 | 本站动态 | 付款方式 | 关于音响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音响网 国际域名:www.Audio160.com 版权所有.1999-2019 深圳市中投传媒有限公司 .
邮箱:web@audio160.com  电话:0755-26751199(十二线) 传真:0755-86024577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听学院-商家论坛群: 视听学院-商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