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787-160
音响网(Audio160.com) > 行业资讯 > 音响信息(专业音响)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再邀市场起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再邀市场起舞
更新时间:2014-2-20 9:22:38 编辑:温情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调整文字大小:【
[导读] 新一轮改革又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这是回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原点,也抓住了解决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面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构成了横贯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

  新一轮改革又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这是回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原点,也抓住了解决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面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构成了横贯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

  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将中国文化发展带上阳光道,但仍面对荆棘和泥泞。不深化改革,就会陷入进退失据:

  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简政放权,调动了社会积极性,释放了市场活力,但解决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迈出进入市场第一步,但从真正的市场主体角度看,还是“未成品”。民营文化企业开始进入,但很多政策口惠而实不至,大量小微企业举步维艰、方生方死。

  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全国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存在成本高、效益低、与群众需求不对接的状况。

  文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文化贸易仍是跛腿。一些文化交流项目,不考虑量体裁衣,不仅未树立中国形象,反而影响了中国形象。

  改革又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改革的主要支点别无选择,只能是市场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30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语境,也是最主要的动因。最初,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在争议与包容中发轫于市场,打开了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活力、新阵容的闸门,以渐进的姿态摧枯拉朽,直至市场能量喷薄而出,文化面貌为之一变。改革已经开创了中国文化产业高潮迭起的黄金时期,也开创了中国文化史无前例的时代。新一轮改革又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这是回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原点,也抓住了解决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面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构成了横贯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于文化,还是与教育、科技、卫生、社会等领域一样,尊重其区别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性。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是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全党全社会已形成共识,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铁律。

  在此前提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发挥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做了比以往更加具体、深入的部署,尽可能给市场空间,让市场机制发力。要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轨道上,给市场鱼跃鸟飞的无限天地。未来的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让政府与市场各就各位,中国文化也将在二者构成的新的张力中砥砺前行。

  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对文化建设中市场作用认识的重要演进。党的十六大提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区分,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分水岭,能进入市场的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做大做强,市场失灵但又是关系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则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坚持和深化了这一思路,提出要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并且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首次提出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部分,则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列为首要工作,市场机制在文化领域的地位进一步突显。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中市场作用的认识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30多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改革开放之初,经过思想解放,改变了千百年来对市场特别是文化市场妖魔化成见,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第一次表现出对文化市场的友好。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文化改革首先在文化市场取得突破。文化商品意识的觉醒,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单位尝试开展经营,成为市场先锋,文化个体户和民营企业更是野草般地生长起来,由此形成了最早的文化市场。政府管理主动顺应并推动这一变化,把是否以市场赢利为目的作为划分标准,将以往由政府包揽的单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大分野,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石。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体现了文化改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权力该还给市场的还给市场,政府、市场、企业、行业组织和事业法人该归位的归位。不言而喻,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正如同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且市场自身也有盲目性甚至有破坏力,目前还普遍存在市场规则不统一、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制衡和默契,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在政府与市场的共舞中,要让更多的聚光灯照在市场的身上。

  首先,把更多的治理权力归还市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结构和能力的现代化,关键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政府、市场、行业、企业、事业法人多位一体的文化治理格局,而市场则是其中的关键一元。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公司。英国《经济学人》编辑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认为,“公司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组织之一,许多哲学家、作家和学者都曾说过,政党、国家、宗教是现代社会的缔造者。但我认为,真正缔造了现代社会的是股份制有限公司。”公司是生产单位,也是治理组织。与公司一起在市场中发挥自治、共治作用的,还有行业组织以及种种社会力量。

  市场在整个文化建设领域最具通约性的作用,是市场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构中,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将加大转企改制力度,并按照现代企业标准,采取股份制、公司制等方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民营文化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市场劲旅。市场的完善、企业的成熟、行业组织的出现,将改变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治理的格局。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开放等领域也将发生类似变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将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社会化进程,并且采取董事会制度。文化开放也将发挥更多的市场作用,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官方与民间既是参与者,也是市场秩序的构建和维护者。

  当年公司在西方国家开始长袖善舞,美国法学家小波泽尔就曾指出:“经济活动由底层的人们来组织,而不再是顶层的人们,这是一次重要转折。”在中国,市场力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力量介入文化管理,也是一次重大转换与创造。自古以来,国家管理被看作自上而下的事情,文化管理尤其如此。两千多年前的汉儒郑玄解读《诗经》之“风”,以“风吹草偃”比喻文化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种纵向的、垂直的、单维度的管理将被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和共治在内的治理系统所代替。

  第二,把更多的改革空间归还市场。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四项具体任务,其中能看到市场这只手的全方位介入。

  加强和完善文化管理,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理顺关系。十八大之后简政放权力度明显加大,就是将文化治理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和社会,用良好的市场机制弥补治理空白,也使政府职能更好地转变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与市场、社会其他管理力量形成共治格局。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将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从塑造新的市场主体出发,一方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一方面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一方面鼓励多种资源、资本的结合。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一系列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赢利组织。让这些力量进来,实际上就是要让一直徘徊于门外的市场机制进来。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市场的作用将突出体现在:一是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第三,把更多的改革动力归还市场。

  一个时期以来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用下,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这其中,市场又将成为重要推手。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市场的互动。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两个体系向纵深发展,二者出现了相互交叠的态势。最近北京市举办文化消费季,以消费的方式,让市民自主选择通过市场提供的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中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而公共文化服务的进入,又扩大了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双向开拓,不再是人为地把文化市场与公共文化服务分割开来,井水不犯河水。

  二是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当今中国,文化创意十分活跃,覆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但涉及最频繁、最深入的是经济。创意的兴奋点将集中于市场,并以市场为纽带,加快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体育、特色农业的跨界融合。

  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是一个时期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在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两翼推进中,融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将是提高效益与质量的关键。

  四是文化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互动。科技体制改革将突出市场导向,从文化科技融合的角度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市场化,按照市场要求,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市场是有多面性的,与市场共舞,舞向谁边,始终是个问题。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经开启,市场的身影更加活跃,表明了它在文化领域的成长、校正和自我更新,正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蜕变,释放出推动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巨大潜能。健康的市场机制楔入中国文化,进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肌理,是对于这场改革的期待。

更多相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 恭贺新春--新年寄语【音响网专题报道】
  • 音响网2013年度盘点【音响网专题】
  • 行业之痛:音响PK【音响网专题报道】
  • 耳机的历史——记录它走过的发展足迹
  • KV2 Audio:音频行业的先行者
  • 走进FBT  享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之声
  • QSC:从功放制造商到音频解决方案专家
  • 六十八年风雨历程 成就sennheiser传奇之声
音响人物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音响资讯 | 本站动态 | 付款方式 | 关于音响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音响网 国际域名:www.Audio160.com 版权所有.1999-2014 深圳中投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邮箱:web@audio160.com  电话:+86-755-33018766  传真:+86-755-33010870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